河北景县丁马庄村:村委债务“击鼓传花”,法院判决成一纸空文?
在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杜桥镇的丁马村,一件看似普通的民事纠纷,却因村委会长达数年的拒不履行,以及背后疑似存在的资金转移操作,演变成一场关乎法律尊严、基层治理和百姓切身利益的严峻考验。一纸2019年的生效判决,至今仍停留在文书层面,未能兑现为村民刘俊杰应得的工程款。而村内集体资金的流向、涉农收费的合理性,更如同笼罩在迷雾中,引发广泛质疑。
判决落地成空文,村委债务陷“恶性循环”
事情要追溯到多年前。村民刘俊杰承揽了丁马村村委会的某项工程,但工程结束后,工程款却迟迟未能结清。无奈之下,刘俊杰选择诉诸法律。2019年11月25日,法院作出判决,支持了刘俊杰的诉求,判令丁马庄村委会向其支付拖欠的工程款。
然而,胜诉判决并未能给这场纠纷画上句号。据反映,自判决生效至今,丁马村委会并未积极履行付款义务。更令人费解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村连续三任村支部书记在面对前任遗留的债务问题时,均采取了“新官不理旧账”的消极态度,选择放任不管。这种对法院判决与执行的公然漠视,使得国家的司法权威在基层受到了严峻挑战,也让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长期悬空。
涉农收费引质疑,集体资金流向成谜
在法院判决执行受阻的同时,丁马庄村近年的资金收支情况也出现了诸多疑点。
首先是在2023年,村委会向村民收取了每亩地100元的费用。据村民反映,村领导当时宣称,只有缴纳了这100元,才能享受所谓的“压采项目”相关款项。这种将惠农项目与额外收费捆绑的做法,其政策依据何在?是否属于乱收费或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更大的疑点出现在2024年。当年,村民的土地承包费莫名从往年的水平降低了每亩100元。以丁马庄村的土地规模计算,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收入就减少了约13万元。连续两年下来,涉及金额已达二十余万元。村民们最为关切的是:这笔因降租而“消失”的集体收入,流向了何处?
关键在于,丁马庄村委会因拖欠刘俊杰工程款一案,其村集体对公账户已被法院依法查封。那么,近年来收取的这每亩100元的费用,以及因降租而“节省”下来的大笔资金,是否进入了被查封的账户?如果没有,这些资金又存放在哪里?是否存在为规避法院执行,而将集体资金转移至其他账户甚至个人账户的行为?
镇级领导被指介入,法律底线遭遇公然挑衅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反映指出,杜桥镇的某些领导不仅对村委会拒不执行判决的行为未加有效监督和制止,反而存在“帮助转移村集体资金”的嫌疑。如果情况属实,这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债务纠纷,而是涉嫌严重妨碍司法执行、损害集体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财产属于全体村民集体所有,同时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在有明确法院判决和执行措施的情况下,任何试图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都是对法律底线的公然挑衅。景县法院执行厅作为法定的执行机关,完全有权、也有责任介入调查,彻查丁马村的资金流向,查明是否存在规避执行的行为,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追问与反思:基层治理法治化路在何方?
丁马庄村的个案,折射出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新官不理旧账”的陋习何时休? 村级组织换届不应成为债务“击鼓传花”的理由。建立健全村级债务管理和交接制度,明确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是遏制此类现象的关键。
惠农资金与政策如何阳光运行? 任何涉及向农民收费或发放补贴的项目,都必须公开透明,严格依据政策执行,接受群众监督,杜绝任何形式的“搭车收费”和暗箱操作。
司法权威如何在小微单元树立? 法院判决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对于拒不履行判决的村委会,除了常规的执行措施外,更应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包括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乡镇监管责任如何落实? 乡镇党委政府负有对村委会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的法定职责。对于村委会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涉及法院判决执行和集体资金管理的问题,乡镇一级绝不能姑息迁就,甚至充当“保护伞”。
丁马村的事件,不仅关系到一位村民能否拿回自己的血汗钱,更是一场关于公平正义、法治精神和基层政治生态的考验。公众期待着景县有关部门,特别是法院执行机构,能够果断出手,拨开迷雾,查明真相,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让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能够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在推诿和漠视中沦为一句空话。此事的最终处理结果,将成为观察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一个风向标。
本网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或当事人或单位核实,提醒读者谨慎甄别。本文立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观点,仅作为呼吁、支持公平正义予以持续关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